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 
——评江汀《二十个站台》
 
何为首都?何为同时代人?——王炜
 
江汀的诗写得很谨慎,语气和节奏都显得小心翼翼,以致于可以看出修改的痕迹。但是,当他把这些特质运用到散文和评论里时,便呈现出一种富有张力的优雅质地。他的文章像是在围绕某个中心旋转,一点点地逼近,却始终与中心保持着距离。如卡夫卡所言:“艺术围绕着真理飞翔,却又下定决心不被它烧掉。”
 
这个中心,虽然江汀没有明说,我理解为一种回应时代事实、乃至重建时代精神的冲动。这一探索由于目标庞大,极易沦为一种狂妄而不自知的姿态。使我惊叹的是,江汀的表达自始至终都带着必要的内省和谦卑的语调,却又呈现出一种“是其所是”的理直气壮。而在这之前,我更愿意相信叶芝在《基督重临》里所描绘的末日景象:“一切都四散了,再也保不住中心 / 世界上到处都弥漫一片混乱。”
 
事实上,这几年我越来越意识到,对中心的关心比漠不关心更为艰难。漠不关心可以成全超然物外的智者形象,或者变成一种生活美学。而强权的核心状态就是向外的强烈的关注,人们能很轻易地从这种同构性中找到攻击“关心”的理由。其中最有力,也最具有审美意义的便是用一种世界主义来消解时代性和地域性。纳博科夫、卡尔维诺、博尔赫斯都是很好的例子,曼德尔施塔姆甚至有一首诗就叫《不,我不是任何人的同代人》。但我们不应忘记,当他们的写作与时代错位,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选择,是对有限时空的回应。虚无主义是文明的一部分,但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文明的全部,何况我们最常遇到的“虚无”,只是一种伪装出来的高贵情绪,在涉及自身利益时绝不会出现。我始终难以相信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无动于衷时,他还能是诚恳的写作者。傅立特有一句箴言:“谁想要世界像它现在的模样继续存在,他就不想要世界继续存在。”
 
不过,江汀给我的启示,不只是介入,还有他那种缓慢的、恳切的、抽象的介入方式。这需要耐心,也需要对文学本身的信心。
 
鲁迅曾试图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缓解她的苦闷:“在进取的国民中,性急是好的,但生在麻木如中国的地方,却容易吃亏……要治这麻木状态的国度,只有一法,就是‘韧’,也就是‘锲而不舍’。逐渐的做一点,总不肯休,不至于比‘轻于一掷’无效的。”年轻的时候,我们身边或许都有这样“性急”的朋友,但是稍微碰一碰壁,他们就倒向了对立面,成为自己所嘲笑的对象。他们不会就此沉默,而是从中提取出生存智慧,成为下一代的人生导师。厚黑学依然是这片土地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显学。我相信这正是大厦不会崩塌,甚至更为牢固的原因。
 
江汀所采用的自然不是鲁迅那种肉搏式的反抗,事实上如果不是仔细辨认,都很难在他的文章里听到回击的声音。“祖辈和父辈的经验看起来已经贬值了,我们晚间的反省只刚刚够下一个白昼所用。”——这样的结论在他的文章里已经算是相当直白了。他的应对方式是带着知识分子式的激情,以“文本之网”极富耐心地寻找光源。我一度以为这种类似于本雅明《单行道》式的写作不可能出现在中文世界里,但在江汀的这本书里,我看见了端倪和头绪。这种写作可以使内心保留更多的诗意和韧性,而不至于被粗糙的愤怒所牵扯和磨损。更重要的是,在江汀的文章里,我感到它是一种有效的应答。
 
希尼在一次访谈中说:“在某种意义上,诗歌的功效等于零——从来没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。而在另一种意义上,它是无限的。”马雁把这层意思在中文里表达得更好:“诗歌的确不能阻挡坦克,这是诗歌的局限;但诗歌试图阻挡坦克,这是诗歌的宽广。”这种“对文学本身的信心”,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普遍。只要同身边的读书人进行过稍微深入的交流,就会发现他们的观点全都抹上了一层消极的底色,他们不是在往前迈步,而是不断地后退,从公共空间退到狭窄的书房,进而从书房退到某一类书里。
 
一个很现实的原因自然是来自物质生活的压力。我的朋友止晦在小说《踟蹰》里说:“物质的匮乏在我身上还残留着阴影,使我不敢大胆地赞美精神。”这是我所感同身受的,花费一个月时间构建出的“精神之塔”很有可能被父母的一个电话所击垮。是的,我为什么不想办法多挣点钱?读这些书有什么用?它们究竟能改变些什么?难道我不能仅仅为了消遣而读书?而真正的前进,需要克服的就是这种“反精神”的情绪,是要敢于像江汀那样将自己置身于“大写的处境”:即使承认大家都是盲人,也要“一同触摸中国这只巨型的大象”,并坚信“更美的事物仍要以花为名”。
 
而文学其实从来都不可能是一个人的文学,虽然它的核心是个体——它一直都需要一个首都,一个同代人的群体。对于国内文坛的“圈子化”,我曾不惜滥用排比句来表达自己的厌恶之情。但江汀对于王炜、马雁、张杭、昆鸟、钟放、孙磊等同辈诗人的群像描写,却使我意识到也许真的存在另一种更为真诚的方式,将“邻人的光”重聚在一起,以便制造出更大的光。
 
我在小说《关内》里借主人公之口表达过我的愤慨:“无论他们接触什么,都能使其变成谋生的工具,而他们接触了一切。我自然没有理由要求大家陪我一起做梦,可为何人人都责令我必须睁大眼睛看清现实?他们在谈论人脉、生意经和处世哲学的时候,又何曾考虑过我的感受?”读完江汀的这本书之后,我看得更清楚了,我将说得更多,更大声。因为这不仅是你们的时代,也是我和我们的时代。
 
《二十个站台》
作者: 江汀 
出版社: 漓江出版社
出版年: 2017-4
话题:



0

推荐

远子

远子

13篇文章 4年前更新

青年作家,湖北人,现居北京,作品散见于《鲤》、《诗刊》、《生活月刊》、纽约时报中文网等杂志平台。

文章